清代廉吏叶存仁在清乾隆年间任河南巡抚,离任时下属乘夜深无人时送来很多礼物,叶存仁赋诗一首;“月白风清夜半时,扁舟相送故迟迟。感君情重还君赠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将礼物全部送还。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的自律,超脱了外在的他律,直指本心,将内心的道德良知作为最高监督者和审判者,以无形的自律准绳取代有形的他律约束,这是真正的自尊自重,也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“慎独”精神。
慎独者,慎其闭居之所为。《礼记·中庸》中说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”,一个人最真实的品行操守,往往体现在无人之时、细节之中,所以君子哪怕在人后仍然会保持谨慎自律,对自己的良知保持敬畏。东汉大儒杨震一生刚正不阿、两袖清风,在他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,之前他推举的茂才王密正担任昌邑县令,王密在夜里带着十斤黄金送给杨震,杨震说:“作为老朋友,为什么我了解你,你却不了解我呢?”王密说:“深夜里没人会知道这件事。”杨震回答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你知,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?”王密闻言惭愧离去,杨震“四知先生”的美名也从此名垂青史。“四知拒金”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慎独体现在表里如一,不是演出来装出来给别人看的道貌岸然,而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一以贯之的光明磊落。
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《论语·学而》中有句家喻户晓的话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自省是儒家最重要的修身法门,也正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必由之路,唯有通过不断自省来剖析发现内心深处的阴私念头,才能在涤恶存善中实现心镜无尘。被称为“铁面御史”的北宋名臣赵抃每天夜里都会焚香祷告,向上天报告自己白天的言行举止,凡是不敢说出口的事情,他都不会去做。晚清重臣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检点反省,将自己的所作所为、所思所想毫不掩饰地记录下来,做到“凡身过、口过、意过皆记之”,如有过错恶念,便对自己绝不留情的批评,甚至敢用“言不诚”、“卑鄙”、“苟活人间”等词来责备自己。可见,想要破“心中贼”必须有如芒在背般的警醒,如履薄冰般的谨慎,以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的标尺来自我审视,以“莫使惹尘埃”的境界来自我约束,方能“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”。
迁善改过,美成在久。古语有言: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,大儒朱熹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解读:“要做好人,上面煞有等级;做不好人,则立地便至”,修身正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是需要用一生来践行的“水磨工夫”,更是永远在路上的漫长征程。《了凡四训》中记载了作者袁了凡的修心历程,袁了凡为了改变自己,建立功过格评价自己的一言一行,将抽象的伦理道德量化成可操作的行为规范,并提出从事改过、从理改过、从心改过的改过之法,强调要改过者具备“羞耻心、敬畏心、勇猛心”三心,从而达到“不贰过”的至臻境界。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日日精进、刻苦修心下,袁了凡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,《了凡四训》也被称为“中国第一善书”。
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,要怀德自重,如临如履,日日保持“君子检身,常若有过”的自觉,不断锤炼自身的人格品行;时时秉持“不入邪径,不生邪心”的自重,慎重行使人民赋予我们的公权力。在面对或明或暗的各种诱惑时,不论是否有别人知道,都能以“心不动微利之诱”的坚定,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的正气,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的从容,守住自己的本心,始终严于律己、谨慎儆戒。保持一颗清明澄澈的赤子之心,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发展、为人民谋幸福。(青阳县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 盛昊)